原创 刘秉昂 816数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秋来偏忆故人约,月到中秋分外明。”
台风过后,2024年的中秋如约而至,一轮皓月当空,格外圆满。
1
历代诗人谁最“爱月
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收诗共48900多首,据统计,“月”这个意象在其中出现了12126次。发布在Github上的Poetry数据集中收录了从先秦到现代的共计85万余首古诗词,而“月”出现次数高达18万之多,即每阅读5首古诗词就有可能遇到1首含有月亮的诗词。
可以说,中国文人几乎没有不爱月的,但谁对月亮最情有独钟呢?
“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嵋半轮月?”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其平易晓畅、奔放悲凉的语言对月咏叹了1501次,是历代文人中咏月次数最多的。不过,含月的诗词只占据了他全部作品的14.2%,作品“含月量”最高的,是南宋诗人张道洽,高达57.5%。“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澹澹风”,“竹屋一痕微月照,老夫树下正吟诗”……几乎他的每首诗中,都会有月亮的身影。
另一位“爱月狂人”,是南宋诗人白玉蟾。作为南宋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的诗中既有“古往今来人自老,月生月落几番新”这般宇宙人生的哲理,也有“此心寥寥秋夜月,孤光散入寒光阔”的内心思绪。
白玉蟾的名字也和月亮大有关系。据说他母亲梦见一白色蟾蜍跳入怀中,醒后生下一子,于是小名唤作玉蟾。“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玉蟾正是中国古人对月亮的常见代称之一,可见白玉蟾与月亮的不解之缘。
2
咏月诗中的情感
月亮这一常见意象,其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既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类思乡情感,也可以表达“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人生哲学思考。
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辅助,对18万首含月古诗词进行分析后发现,月亮这一意象的情感非常复杂。
纵使花好月圆人长久是古今中国人的美好期待,但是在诗词作品中,人们看到残月会哀伤其不圆满,看到满月又会呈现出中国式“乐景衬哀情”,触发文人的孤身伤感。因此在18万首含月亮意象的诗词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高达35.3%,其次是哀伤、失意、孤独、愁绪……
若在代际之间比较,清末的月亮更具有哀伤色彩,而明朝的月亮更能体现思乡之情。从整体上看,哀伤情绪和思乡情绪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而聚焦到两个朝代之间的变化,每当时代进入王朝交替的末期(例如宋到宋末元初)会迎来哀伤情绪的增加和思乡情绪的减少。
具体而言,思乡之情更多发生在和平稳定的时期,而一旦外族入侵、王朝更替,文人便陷入对故国的黍离之悲,故而哀伤之情上涨而思乡之情下落。
此外,对于月亮意象的情感也可以看出汉族文人较强的民族性特点,唐宋元明清几朝,“元、清”两代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哀伤情感占比明显高于汉民族统治时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月、月壤采集……那份对月球的神秘感越来越淡。但是,当中秋节如约而至,当大江南北的我们同时仰望那轮明月,多少人的耳畔会响起那些家喻户晓的诗词。
这便是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浪漫。
原标题:《分析了18万首咏月诗词,发现最爱月亮的,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