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和印象中的上海不太一样。”这是实践队对新村乡的第一印象。
从杨浦出发,驱车上高架、过长江,自东向西穿过崇明岛,乘车两个多小时才到达了实践地点——新村乡。坐落在上海的最西北角,新村人根据新村乡的位置,将新村乡称为崇明岛这粒“大米”的最精华部分——胚芽。从围垦造田到稻米文化特色小镇,新村乡为了找到“乡村振兴”这一命题的破题点,走过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新村乡的稻田
乡村振兴也可以依靠传统文化
新村乡建立时间晚,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加以前期科学的设施规划,有了较好的农业基础。
新村乡的土壤是新围垦土地,且属沙性土,渗透性好,pH值呈弱碱性,加上母亲河长江带来的肥沃土壤和丰富养料,使这里特别适宜优质水稻的生长。并且百姓居住集中,土地连片成块,土地流转率高,如此种种赋予新村乡的稻米产业以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因此,新村乡以水稻种植为主要发展方向,做强做大第一产业,打响了“新村大米”这一区域农产品品牌。
但近年来,新村乡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力:新村乡位于崇明岛西侧,离出入岛通道较远,无形中增加了交通成本;新商业渠道的增加使得单纯的农产品售卖要么没有好去处、要么卖不上好价钱;单独的第一产业发展、寥寥的工业基础不能支撑新村乡的后续发展。
如何破题“乡村振兴”?新村乡迫切需要一个出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上。
2019年,“稻1968”稻米文化展示馆建成,新村乡开始探索文化赋能的道路;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新村乡的稻米特色文化小镇提供了顶层的制度设计;2022年1月,上海市年度特色小镇清单发布,将新村乡定位为三产融合的“稻米文化小镇”,新村乡因此成为上海市27个特色小镇之一;2024年3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与新村乡党委在前期的沟通基础上正式结对共建,以哲学文化为源,与稻米文化充分结合,创造了“校地合作”的新样态。
“我种梧桐树,我引金凤凰”
如何利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这一问题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新村乡是全国近三万个乡镇行政区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如果说有什么特殊之处,那便是它的规划十分整齐:乡下辖的六个村庄整齐排列在新村乡的主干道两侧;越过四五排民居便是整齐的稻田——几乎没有例外。乡镇行政中心附近的商店不超过五家,村民们的日常需求基本都是乘公共交通前往南门获得;在新村乡的主干道上,很难找到饭馆、小吃部这样的基础商业设施。
这样的现状自有其形成的原因。新村乡户籍人口一万余人,实际常住人口不过7000人,而这7000人里又是以老龄化人口组成:他们在新村生活了几十年,住的是自家的房子、吃的是自家菜园的蔬菜,对于乡里的小饭馆,他们实在没有什么需求。对于满足乡村内部需求来讲,这已经足够;但是这样的商业活动,完全无法满足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旅游业需求和来往游客需要。
如何丰富新村乡的商业活动,满足更多游客的需要?新村乡的答案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作用,以点穿线、带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同学们在新村乡调研
以文化赋能新村大米高附加值建设。新村乡于2015年提出“一袋米”工程,持续聚焦“南粳46”等优质种源,在市农科院支持下制订新村水稻种植标准,将新村种植的水稻经过加工变为大米,其价格也能够实现大幅增加;引入国际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流水线,保持大米的品相、口感和营养。相比于“五常大米”等响当当的品牌,新村大米难以打响知名度。因此,新村乡急需建设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正在探索以新村独特的稻米文化与垦拓、进取、创新的新村精神,将文创与大米包装相结合,塑造新村大米品牌新路径。
以文化串起全域旅游建设思路。新村乡于2019年建设“稻1968”旅游景区,建成新村稻米文化中心,这里集文化展示、稻米加工和智慧农业于一体,并建立历史文化墙,弘扬了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这里还提供崇明传统糕点制作体验式服务,将消费与体验相结合;打造“五彩稻田”和观稻台项目,挖掘稻米文化中的哲学元素,设计单独的步道、一人图书馆、野营打卡点等,将水稻种植与哲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度挖掘稻米文化当中的哲学元素,以哲思打造独特旅游项目。同时,新村乡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喜时”锅具发展同时打造全上海首个轻工业品的工业旅游景点,提供特色旅游体验,将品牌文化传播与特色旅游体验融合。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新村乡在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总站和上海动物园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引进了四头麋鹿,现在它们都生活在有湿地、有水潭、有森林等多种环境的公益林中,广阔的空间足够麋鹿们在其中玩耍嬉戏。附近设有麋鹿博物馆,讲述麋鹿的习性与历史。麋鹿与中国的稻米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以麋鹿为引,与新村乡所打造的稻米文化相辅相成。
新村乡的麋鹿
从稻1968旅游景区的文化展示、稻米加工到五彩稻田的哲学元素挖掘,再到稻香花舍的民宿体验,每一处都透露出新村乡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这些特色旅游景点的建设,不仅挖掘、保存了新村乡稻米文化的独特内涵,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有效推进了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发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新村乡的村民们,可能不懂什么是“City Walk”“班味”“松弛”,也可能并不清楚“文化赋能”和自身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他们一定知道,是什么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在新国村,各种便民服务让调研队大开眼界:村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请人来为老人义务理发,满足老人的理发需求;面对暑假小朋友放假但无人看管的问题,村里组织暑托班供孩子们学习和游戏;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取20斤“爱心米”,加上院内种的蔬菜,能够基本满足老年村民的日常开销。这些举措并不起眼,但恰好满足了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的需求。
新国村的义务理发
“新村是一片热土”,每一位在新村乡生活的人们都这样想。六十多年前,一批怀揣着希望与进取的人们在这里深挖沟渠、平整土地;六十多年后,新村乡的人们仍在这片土地上奔向更广袤的天地。
调研队离开新村乡时,上海的梅雨季刚刚结束,即将到来的酷暑逐渐显现它的威风。顺着星村公路两侧延伸开的稻田里,积水已经顺着水渠排干,翠绿的稻子如同等待检阅一般昂扬生长着。它们积蓄着力量,只待时间的沉淀,便会献出一整片金色的海洋。
本文摄影:郑宸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