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叁 观潮新消费
当一个河南小县城,成长为“中国钻石之都”。
作者 | 王叁
编辑 | 杜仲
来源 |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观潮新消费》系列选题之
《国潮在“县”》
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大城市与小县城之间迁徙,敏锐地追逐着经济的热浪;中国有这样一批企业,将下沉市场视为向上增长的空间,将行业引入万店时代;中国还有这样一些地方,他们一度游离于新消费的主流叙事之外,却有旺盛的“钱力”需要释放。
一项技艺的传承,一款产品的经营,一个产业的兴盛,一个县城的走红,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产业集聚乡镇,农田连接市井,勾勒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县域经济的恢弘脉络。
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特别推出「国潮在“县”」系列,一同走进县域经济的汪洋大海,挖掘地方特色产业崛起的真相,共探国潮时代千行百业在县域热土上的生长趋势。
黄金凶猛,钻石崩盘。
美观与保值属性缺一不可,单一要素不再被年轻人视为爱情的物质化载体。1克拉的钻戒要花3万元,在二手市场只能卖600元,而且这是付给戒托的钱。哪里还能“恒久远”,这要怎么“永流传”?
消费类珠宝行业的风向变动,被解读出了消费习惯、婚恋观念、经济周期乃至国际局势等宏观因素,但实际上,钻石从溢价最高的行业跌落为溢价最低的行业,离不开培育钻石的迅速增长。并不是消费者穷了才去买培育钻,而是培育钻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才引发了天然钻石信仰的崩溃。
在这一过程中,河南老乡功不可没。如今,国际钻石巨头向培育钻石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中国钻石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世界培育钻的半壁江山在河南。
这一场覆盖全球的“钻石平权运动”,要从一个贫困的县城说起。
富贵的底色
《新唐书》记载:“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说的是唐高祖李渊颁发的一则禁令,禁止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穿着赤黄色服饰,从此黄色成了皇室的专属“保护色”。
在染料取自纯天然材质的年代,金黄色的染料并不好找,年数久远的柘树芯最适合为皇袍染色,因此龙袍也被称为柘黄袍。《本草纲目》有记载:“其木(柘木)染黄,赤色,谓之柘黄,天子所服”。
柘树芯染色虽是皇室专属,但柘树浑身是宝,以其为原料制作的各种“周边”也为百姓所用。其中,由柘桑养蚕抽丝而成的柘丝,历史比柘黄袍还要久远,早在汉代就经由丝绸之路远达欧洲,史有“柘丝为最”的美称。
河南柘城县,自秦代设县时便以“柘”为名,时称柘县;隋文帝“开创”柘黄袍后,柘县改名柘城县。柘城县的柘树、柘丝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直到1934年的《申报年鉴》还曾有记载:“19世纪20年代,柘城家家植桑,户户养蚕。”
如今,任何颜色都不再是任何人的专属,但辉煌过几千年的柘丝也不足以带领柘城县人民致富。百废待兴的年代,柘城县一直在农业贫困县的阵营中徘徊,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在没有近城优势、没有工业基础、没有生产加工链条与产业联动的背景下,还是要先找到合适的农作物,才能砍出振兴县域经济的第一板斧。
柘城县的答案是三樱椒。
为尽快打通辣椒产业链,柘城县委、县政府曾邀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椒农进行培训指导,竭力引进销售、加工企业,在就地深加工的同时打开销售渠道,提高农作物附加值。
据商丘网报道,果实只有二寸长的三樱椒,拉动了年交易量达70万吨、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的产业链。柘城耕地总面积106万亩,其中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带动20万人从业,占全国辣椒年交易总量的30%以上,产品出口欧美等15个国家和地区。
(来源:柘城县人民政府官网)
柘城县辣椒先后被评为“国家无公害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生态气候优品”,入选国家重点保护推荐的300个“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柘城县曾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国三樱椒之乡”和“中国辣椒之都”,还被确定为“全国三樱椒良种繁育基地”“全国辣椒精深加工基地”“全国辣椒期货交割中心”和“全国物流商贸基地”。
以三樱椒为原点,柘城县提出了“规模做大、加工做深、物流做活、文旅做亮、产业做强、乡村做美”的总体思路,全县域布局、全链条培育、全要素保障,奏响火“辣”产业“椒”响曲。
作为平原农业县,柘城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林果、蔬菜等农作物,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4亿斤以上。
积累种植经验后,柘城县规划出多个绿色农业生态园,种植葡萄、苹果、桃子、梨子等普惠型经济作物,进而筹建“农业+文旅+研学”综合性农业观光研学基地,发展餐饮、运输、果品深加工等配套环节,打出了三板斧的连招。
除种植业外,柘城县实现乡村振兴的另一个抓手是肉牛奶牛养殖业。
2022年、2023年,柘城县连续被评为“河南省养牛大县培育县”,也是河南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培育出莲旺牧业、万犇牧业、柘牛农牧、韵德牧业等大型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十余家,奶牛养殖基地1家,肉牛繁育合作社20家,存栏50头以上养牛场73家。据商丘网数据,截至2024年8月,全县肉牛存栏量达12万头,规模养殖占比达88.6%。
围绕肉、奶牛养殖业,柘城县形成了从秸秆回收、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种牛繁育、肉牛育肥、牛制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还延展出生态皮革产业园项目,带动了近万人从业,“犇”向致富路。
目前,柘城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肉牛养殖大县”“中国蛋鸭之乡”。
柘城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县力争到2025年发展养牛示范乡(镇)10个,养牛示范村50个,全产业链产值要达到100亿元,打造该县成为重要的优质肉牛、奶牛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019年,柘城县GDP达271.9亿元,同比增长7.2%,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不过,柘城县的火热出圈,靠的是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行业。
人造的钻石
1963年冬天,王光祖拿起一颗金刚石,在实验室的玻璃上划过,一道轨迹清晰且无限延长的曲线,就是我国人造金刚石的产业脉络。
王光祖是我国人造金刚石行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所从事的这个科研项目代号“121”,保密级别为“绝密”。
金刚石是钻石的学名,因极高的硬度和导热性而被广泛用于各工业领域,有“工业牙齿”之称。以金刚石为代表的超硬材料及制品,不仅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进基础材料,更是航空航天、半导体芯片等国民经济和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利器”。
由于应用的广泛性,全球天然金刚石资源总显得相对紧缺。在中国工业化早期,只能一边勘探一边进口,但两种途径都不能高效率填补对于金刚石的爆发式需求。
1959年,苏联切断了对中国的金刚石供应,并撤走了技术人员。为了摆脱对进口的依赖,中国决定独立研发人造金刚石合成技术,突破技术封锁。王光祖曾说:“我们的战斗是十万火急的,研发进程越短越好,一万年太久,我们要只争朝夕。”
于是,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在1960年设立了代号为“121”的攻关课题组,被称为中国超硬材料“黄埔军校”的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简称“三磨所”)接过了重任。三年后,王光祖划过玻璃的那颗金刚石,正是我国第一颗人造金刚石。
1965年,三磨所又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制金刚石的设备——铰链式六面顶压机,人造金刚石的年产量于同年达到10000克拉。“压机一响,黄金万两”,产能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突破技术瓶颈,迈入了人造金刚石产业化新阶段。
在早期阶段,培育钻的大部分成片是小颗粒钻石,合成过程中会存留杂质,无法作为首饰,主要用途为工业领域,作为珠宝是很久以后的事。
(来源:摄图网)
1979年,三磨所一位工程师写了一篇题为《研制拉丝模用人造金刚石聚晶》的文章,指出人造金刚石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人造金刚石与砂轮》杂志上。
随后,这位名为冯金章的工程师回到家乡柘城县,创立了柘城县首个金刚石加工企业——邵园金刚石厂。从此,世界钻石看中国,中国钻石看河南,“钻石之都”的称号留在了柘城县。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点难免令人唏嘘。由于冯金章是技术员出身,不熟悉市场与企业运作,邵园金刚石厂的经营始终没有起色,于1985年进行了转企改制。一批掌握金刚石加工技术的员工散入市场,柘城县的金刚石加工企业遍地开花。
其中,有一个名叫邵大勇的员工创办了柘城县金刚石微粉厂,加入了这波创业浪潮。
在遍地小厂的柘城县,金刚石微粉门槛不高,本小利微,几乎没有产品附加值。邵增明后来曾回忆道:“由于企业体量小,往往被人‘卡脖子’,原材料说涨就涨,从不给你打招呼;产品说降价就降价,有时候货送到才知道降价了。”
于是,邵大勇从技术层面寻求突破,引进高校毕业生增强研发能力,开发高精密、高性能的金刚石超精微粉及新产品。
2000年,大学毕业的邵增明加入了公司,他是邵大勇的儿子。2002年,邵大勇父子成立了河南新源超硬材料有限公司;2010年,邵增明和母亲李爱真共同成立了力量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就是如今的力量钻石。
目前,力量钻石主营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单晶和培育钻石三大业务,从家庭作坊发展为柘城县培育钻石行业的明星企业。
而这样的故事,在柘城县此起彼伏地上演着。比如,在邵增明加入“家族企业”的第二年,王来福和妻子寇景利在柘城创办了惠丰金刚石制品厂。经过20余年的发展,惠丰同样发展为一家以金刚石微粉、金刚石破碎整形料及CVD培育钻石为主业的企业。
2021年9月,力量钻石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柘城县第一家上市公司。2022年7月,惠丰钻石在北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柘城县跑出两家培育钻石上市企业。
(来源:柘城县融媒体中心)
这两家企业,是柘城县人造金刚石产业集群的缩影。从邵园金刚石厂开始,柘城县走出了超过百家新兴企业,培育出完整的人造金刚石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制造的全过程。
2009年,柘城县将工业园区提升为产业集聚区,集结了约49家规模以上企业,以及约15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延链条、扩规模、提品质”的思路,推动超硬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企业品牌化发展。目前,柘城县超硬材料及相关配套企业数量达到128家。
(来源:柘城县融媒体中心)
从工业人造金刚石到人造钻石的消费风口,柘城县只需要等待一个契机。
消费的风向
2014年之前,金刚石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工业领域。
培育钻石的生产有两种技术路线,分别是高温高压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HPHT用石墨、金刚石粉为碳源,模拟天然钻石形成过程,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加入金属粉末作为催化剂,可能含有少量杂质;CVD则是将钻石薄片放入充满氢气和甲烷的真空箱,特定压力下形成均匀的钻石涂层。
2014年,中国培育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率先使用高温高压法量产培育钻石,生产出大克拉、高品级首饰用白钻,培育钻开始从品相层面追平天然钻石。
由于天然钻石的稀缺性,其成本高于培育钻石,当培育钻石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并在品质方面得到提升,就会迅速形成在饰品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打开C端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力量钻石为例,用于制作钻戒、项链、耳饰、手链及其他轻奢饰品的培育钻石毛利率为57.89%,远高于金刚石单晶的24.33%,且是三类产品中唯一毛利率保持增长的业务。而在2022年,力量钻石的培育钻石毛利率甚至超过80%。
(来源:力量钻石2024年半年报)
不过,培育钻石踏入消费市场的最后一步走得无比坎坷。
技术得以突破后,率先嗅到商机的是印度商人,因为印度常年扶持钻石加工产业,是全球最重要的钻石切割中心。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培育钻石分会名誉会长王秦生曾提到,“在培育钻产业中,中国占毛坯钻生产市场的90%,印度占切磨市场的90%,而欧美占成品市场的90%。”
印度钻石商从中国大量进口颜色、净度不亚于天然钻石的培育钻石毛坯,经加工后与天然钻石混卖,搅动了全球钻石市场。天然钻石商们迅速反击,使用多种手段强调天然钻石的稀缺性,以维持天然钻石的高溢价,甚至使用了“杀招”:拒绝为培育钻石进行鉴定并开具证明书。
在钻石市场上,证书比品牌更重要,培育钻因此饱受打压。
2018年,IGI被中国企业收购,并制定出相关鉴定标准,“天然钻石与培育钻石成分不同”的谣言开始被打破。同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将培育钻石纳入钻石大类;2019年,欧亚经济联盟、美国宝石研究院、世界珠宝联合会和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等全球珠宝行业机构相继认证培育钻石属于钻石分类。
在本质属性上,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经历了相似的形成过程,在晶体结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以及光学表现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评估天然钻石品质的权威“4C”标准(即克拉重量、净度、色泽和切工),同样适用于培育钻石的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凭借着更低的制造成本和产能,培育钻石的价格非常亲民。据贝恩咨询数据,2016年培育钻石成品零售价格约为天然钻石成品的80%,至2020年,培育钻石成品零售价格已下降至约天然钻石成品的35%。
关于二者的对比,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曾在《》一文中有过详述。
培育钻的市场潜力得以释放之前,除了认证关,还有品牌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流传了太久,表面看是消费者不买账,其实是珠宝商在观望。柜台导购力推的款式,是由品牌设计的提成体系决定的。相比于更融入日常消费的黄金,钻石类珠宝的主要消费场景依然是婚庆,一句“一辈子只结一次婚”的杀伤力,买过的人都懂。
2018年,曾提出那句口号的戴比尔斯宣布投资9400万美元建造钻石实验室,天然钻石商最后的倔强悄然崩塌。
同年,施华洛世奇宣布入局人造钻石产业,收购了培育钻石品牌Diamagnetic;2020年,矿业巨头力拓集团宣布关闭其澳洲阿尔盖钻石矿;2021年,丹麦知名珠宝商潘多拉宣布全面转向人造钻石,推出了培育钻石系列产品。
钻石是实验室里培育的,但爱情不是。在消费者看来,“天然钻石是智商税,谁买谁是大冤种”是实用主义消费观的觉醒,但实则是“钻石平权运动”的成果。全球天然钻石资源日渐枯竭,开采成本骤升,供需平衡被打破,珠宝巨头归顺,才是行业转型的最大动力。
但这些都无法阻止河南抢占先机。
2006年起,中国成为全球人造金刚石产量最高的国家。据公开数据,2021年,全球培育钻石总产量约为900万克拉,柘城县贡献了其中的400万克拉,稳居全球首位,几乎占据了全球培育钻的“半壁江山”。
据柘城县融媒体中心数据,柘城培育钻石年产量已达到800万克拉。
2020年10月,《中国培育钻石团体标准》在柘城县审查通过,不仅填补了中国培育钻石产品标准的空白,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培育钻石产品标准。
同年底,柘城县通过了“钻石之都”创新品牌认定。
(来源:央视财经)
2021年以来,河南省发布多项政策,包括《加快材料产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行动计划(2022—2025年)》《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推动河南省人造钻石产业链一体化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
同时,柘城县也推出相关政策,先后制定了《“中国钻石之都”发展纲要》《柘城县超硬材料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等政策,提出了培育500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
在政策指引下,柘城县钻石企业大力推进技术与产品研发,在金刚石制品的种类上也实现了多样化。
据柘城县人民政府官网数据,该县金刚石制品达到9大系列18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153.25亿元,金刚石微粉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70%和50%,大颗粒单晶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是国家超硬材料及制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除“钻石之都”外,也被誉为“中国金刚石微粉之乡”。
结语
2024年初,各地方文旅火热争抢“下一个哈尔滨”的名额,河南文旅直接在高铁站外送起了钻石。只要游客能够对上诗句或者答对问题,就有机会获得一枚免费的钻石。一句“免费送”,是柘城县实现“钻石自由”的底气,也为这则“点石成钻”的故事留下了生动的结尾。
2024年2月,柘城培育钻石交易中心成立,旺盛的产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柘城县培育钻,是中国制造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缩影,随着更多人造钻石从柘城走向全球市场,钻石之都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从专供宫廷的柘袍到名传海外的柘丝,再到远近闻名的钻石县,柘城县重新找到了富贵的底色,上面覆盖着一层晶莹的外壳。
原标题:《国潮在“县”|年产800万克拉!河南老乡给你钻石自由》